建立共享理解,打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
更新时间:2023-02-26
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是一首交响乐。但不得不说,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现状并没有明显改善。如何将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?三种教育是否应该重新定位?如何实现制度化,形成校内外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?要在价值定位、制度定位、实施策略、评价标准等方面系统做好。其中,建立突破学校教育局限、贯穿“家校社结合”、打通家庭、学校、家庭三位一体儿童成长发展逻辑的伟大教育理论,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。社区。社区。
孩子在经历中成长
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孩子的发展。儿童及其发展基本上是由他们在家庭、学校和社区中的经历构成的,是生活经历和学习替代经历的结果。这是由所有生活经历的潜在教育性质决定的。跨越家庭、学校和社区的主要教育理论是围绕儿童体验,从家庭、学校和社区的社会互动到儿童心理内化的理论体系。在最基本、最根本的层面上,根本目标是尽一切可能确保儿童有机会获得释放潜能所需的经验。
古代教育的重点是生活教育,主要在家中完成。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注重间接经验的传授,这主要是在学校系统中完成的。现代社会,科学技术高度融入社会生活,教育的重点在于生命教育与间接体验教育相结合,学校生命教育色彩越来越浓,家长更多地参与科学教育.和智力培养。因此,家庭和学校孩子的体验既有本质的不同,又有更多的重叠,成为家校合作的客观依据。
父母、老师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者
社会性是儿童体验的基本特征,儿童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成长。老师、家长等成人作为孩子成长的代理人,并不是按照成人的想法改变孩子的遗传习惯,而是可以将这些遗传习惯改变到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所期望的方向.,尤其是当你知道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,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,才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。从而形成了家庭和学校,在培养孩子的语言和沟通能力、对他人情绪和需求的敏感度、家庭和学校内外的相处能力、学校学习成绩和价值观引导方面,信念和态度等,起到环境源头和系统平台的作用。
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,缓冲孩子的成长压力,通过密切的亲子关系、师生关系,为孩子提供保护,使其免受复杂世界的威胁,抵御生活压力和条件的影响,引导孩子掌握处理逆境和培养对问题的抵抗力的认知和社交技能。
家庭和学校共同充当儿童接触外界影响的看门人,为儿童体验的可能性打开一些门,也关闭许多门。这些经历包括玩具、书籍、电视、电脑、参加培训班、周末外出、与祖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共度时光,以及父母选择居住的社区的学前班、学校和邻里关系,包括课程和课外活动都选好了等等。家长和教师在上述职能中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者。这种文化传播是通过态度和价值观的直接教导,以及通过文化在其呈现给儿童的情境和活动中的普遍渗透来实现的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学校应如何落实家庭教育指导责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