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 家长一味施高压效果未必佳
更新时间:2023-02-26
照顾孩子不是钉钉子,而是打孩子。指甲没有自我意识,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。孩子沉迷网络游戏,不思饮食,耽误学业,危害健康——相信任何为人父母的人都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。但是,光是想是没有用的,关键是你怎么做才有效。
说实话,很多家长的做法并不能达到帮助孩子远离网瘾的目的。
一些家长轻信来路可疑、没有正规资质的网瘾戒毒所,将孩子送往网瘾戒毒所,由此发生多起悲剧。让人想起《小林广记》中的黑色笑话:为了治好驼背,病人被夹在两块木板之间,用力吐了出来。“医生”还是振振有词:我治的是一个驼背,人死不死我不管?
更多的父母单枪匹马上马,辛勤劳作,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。和一些迷茫的家长沟通后,我做了他们的管理流程,往往是这样的:家长发现苗头,立刻陷入焦虑,采取高压政策:全面禁网禁手机!然而,在网络社会中,要保持这样的“真空”状态是非常困难的。加班加点,爷爷奶奶心软,朋友交流。不知道是不是哪一个环节有空隙,让管理成了一场长期的猫捉老鼠的游戏。
照顾孩子不是钉钉子,而是打孩子。指甲没有自我意识,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。尤其是青春期,是建立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,逆反心理强烈。由于父母的坚决反对,孩子觉得自己不玩就是听父母的话,玩就是“做自己”,自主的欲望战胜了控制,物是人非。变得棘手。
管理要有效,就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特点。你首先要赢得孩子的信任,不要戴道德帽。其次,精准施策,精准施策。与其全面禁网,还不如找出孩子最容易上瘾的游戏、沉迷的地方,进行重点管理。认识危险,与孩子商量方法,让孩子想出防沉迷措施,家长监督实施,尊重孩子的独立心理。如果孩子给自己留有继续玩游戏的空间,只要是可控的、有分寸的,比如做完作业就咬一小口,玩半个小时,毕竟有输的危险-自我控制。另外,“天生厌恶真空”,所以如果你把游戏带上线,就要考虑一下你填的是什么。踢足球、遛狗、阅读家庭经典俱乐部……前提是另一种乐趣可以替代一种娱乐方式。
要防止上瘾,我们不能简单地让父母努力工作。制定更精准的政策,有效识别青少年,“越玩越多”的激励不停歇,定期强制下线……这些举措有望继续被游戏企业和管理部门践行。
下一篇:如何利用寒假给中学生补补亲情课